被刘强东吐槽的PPT,招谁惹谁了?

日期:2023-01-02 13:42:07 / 人气:103


最近几天,“刘对PPT的反感”一直在网上流传。
基本大纲是,东哥在年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大发脾气,用“骗子”的粗鄙语言直接将“PPT”与JD.COM的低效问题捆绑在一起,进而获得了一个号称“擅长PPT”的高层职位。这个霹雳方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话题进一步延伸到通过热搜声讨PPT对职场环境的毒害。主要观点是“PPT”的核心功能已经成为“报告文学”的载体,“制作PPT”的定性行为自上而下充满了归化。
但是没有PPT,麻烦就消失了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身边那些看起来苦于PPT的大厂员工和FA从业者,几乎都得到了模棱两可的答案。
只有字节部门的员工明确表示反感,大部分都声称对接客户时只能用PPT。即使是时间有限需要汇报的领导,他们的首选也是飞本,其次是“word文档”,理由是“方便”“更易懂”。有的员工甚至以这个习惯为荣:“比字节老的公司都做PPT,比字节小的公司都学字节”。
但我对这种骄傲有“保留”。毕竟,在刘抱怨PPT“漂亮但低效”,只会说好听但含糊的漂亮话之前,就是最著名的“黑话对手”,其事迹不必追溯太远。就在一年半前,在字节跳动的第九届年会上,张一鸣摘录了著名的字节会议的材料,单挑“赋能、链接、轨迹、闭环”,讽刺部分员工有“理性自负”,认为“过度使用概念其实不利于理解”——结合时间线,似乎很多被认为是PPT导致的问题都与“工具”无关
大厂还是戒不掉PPT
要求大厂员工吐槽PPT不是什么秘密话题,因为有很多大厂高管是公开的“PPT反对者”。比如张小龙曾经在腾讯微博上转发过一条洋葱味的“反PPT”新闻:
据说瑞士反PPT组织APPP(反PowerPoint党)统计发现,瑞士全部410万上班族中,有11%每周至少要听两次PPT演讲——他们假设其中85%的人会在听PPT演讲的过程中“浑水摸鱼”,计算出“PPT每年给瑞士经济造成25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虽然张小龙
很多大厂也乐于把“PPT改革”包装成一次品牌传播。在以亚马逊为特色的管理文章中,总是提到CEO贝佐斯要求员工“以后尽量不要用PPT”,而是用“六页纸”(六页以内的叙述性文档)来解释内容。像森林、李这些主打青春气质的公司,喜欢在招聘京东的福利一栏写“不用写PPT”。两年前阿里巴巴孵化“语鸟”的时候,盛传向媒体投稿的方向基本都是“大厂苦了PPT好久”的路线,以至于现在用百度搜索“语鸟”的时候,会反复提到一个场景:
一位未透露具体职级、团队规模20人的阿里业务高管表示,今年只做过一次PPT,他没有要求下属用PPT汇报。整体效率明显提高。"周会可以在半小时内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厂的员工可以随意站在PPT的对立面。更多的人其实是觉得PPT的数量在减少,但是PPT的权重在增加。
这一趋势深深打动了桐雨。入职的头几个月,他在PPT制作方面的工作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百度,每个事业部都配有供应商。很多时候,所谓的“做PPT”其实是指转发工作群的聊天记录,设置DDL,排版、设计、基础数据整理都交给供应商。但桐雨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并不是单纯为了“节约生产力”,而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层面之后的必要基础设施:“百度有很多业务部门,有几万人,VP和我们每两周只能在会上见几分钟。除了听PPT报告,他很难有好的办法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
这使得桐雨经常不得不放弃公司的“福利”而选择自己动手。根据他的同事遇到的“坑”,经验是,随着公司的发展,领导会越来越依赖PPT来衡量工作投入程度,而“供应商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业务,业务模式决定了他们会先对演示效果负责,说什么就说什么。”
联想的员工也有同样的判断。虽然习惯了用飞书来互相交流,但管理者还是觉得PPT更有逻辑性和表现力。“你不搞PPT,老板不会想听报告,会觉得你没整理好思路就来找他开会,浪费他的时间”。
而且联想老人们对自己的PPT能力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一套业内推崇的“复盘模板”。据说任何项目(包括头尾)掌握后10页之内就能看完。百度搜索“联想+简历”可以找到34万多页来证明这一说法,很多小编在详细介绍“联想”四步法时,都热衷于补充标题中“学习期望”的描述。最常见的话是“创业教父柳传志成功的秘诀”“只有回来才会翻身”。
于是在联想内部,“做PPT”成了高规格的仪式。“做PPT意味着报道水平达到CMO”。崔雯对这种变化的利弊有着清醒的认识:员工拥有了一个“与决策者沟通并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当前选项并做出决策的有效工具”,代价是决策者的“焦虑”和“犹豫”可以毫无保留地传导回来。相应的,PPT的制作周期也越来越按照以下比例发展:一天定稿,四天排版调整。“久而久之,我会下意识地觉得(领导)并不是真的想要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想要一份好看的作业。”
微博里的员工还记得今年年初的“PPT风波”,期间有周汇报任务。为了跟上这个节奏,他们需要每周额外花三个工作日的时间做一个及格线以上的PPT。“周末会有一种强烈的空虚感,感觉这几天除了填数据和数据什么都没干。”
但是,很少有人八卦工作节奏剧变的原因。人们心照不宣地将“改变”与“优化”联系在一起,默认“所有部门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留存价值”。这一猜测在2月份得到了证实。针对“微博正在大规模裁员”的匿名消息,管理层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对“现状”给出了官方解释:“公司年初对业务进行了盘点,调整了部分组织,强化优势领域和业务重点,以促进高效协作和组织活力。”
“那它会滚动吗?”我有了新的怀疑。在几年前的富宝时代,因为擅长PPT而在职场上走捷径的案例数不胜数。2018年新东方年会的一首歌,被认为是“吐槽点”。被网友重点提及的歌词包括“如果你很努力,有成果,但最后写不出PPT怎么办”。“你问他成绩怎么样,他从来不直接说话,拿出PPT来一通废话”。我怀疑,PPT功能定位的改变,可能会让这段黑历史“场景重现”。
“不会,当项目做出门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们并不在乎你有没有表达形式上的创意。把PPT做成常规演示就好了。”崔雯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追求的整体风格。“我们内部ppt比较丑,比较真实。”
法思考方法论。
事实上,PPT中大厂员工感受到的劣势已经被总结得非常精炼了。在贝佐斯发出“禁用PPT”的邮件后,亚马逊高管杰夫·霍尔登(Jeff Holden)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解释。他认为PPT掩盖了思想,抹平了轻重关系,弱化了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幻灯片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中的沟通机制,很容易遗漏一些隐藏在重要观点背后的内容。所以你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想法。”
但对于FA从业者来说,他们的体验恰恰相反——虽然没有人限制BP必须展示的格式,但他们的主要读者,也就是投资人,通常只花3分钟阅读每一个BP,他们越来越习惯使用手机屏幕——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很难像字节员工一样,用一个“2000字的文档”来详细介绍项目。
一位资深FA从业者跟我分享了他的核心方法论:“很多人写PPT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要想写好PPT,其实需要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把PPT作为一门“学问”来学习,学习麦肯锡的“金塔原理”等经典写作技巧,然后他有了一种超越“写PPT”这种“职业”的感受:“写PPT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他更清晰地思考一个问题,分清主次,做到详细、简要。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PPT写得更好的人更容易被提拔,他们总是能更好地完成信息传递。”
我问:“那要多久才能练到你这个阶段?”
“学运营3年就够了。”他说,“但中高层决策者更注重内容,即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他们不一定要有设计感,而是要简洁直白地表达出来。要真正学会这个,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练习。”
我问:“但是如果追求PPT的简洁,是不是说讲PPT比写PPT更重要?”

他想了几秒钟:“应该还是‘写’重要。毕竟PPT内容是提炼旁白的中坚力量。好的BP在内容上不可能一直往东,但叙述者的表达方式是往西的吧?更何况不是吹牛打动投资人,而是靠一些扎实的数据经得起投资人各种角度的思考。这些都需要落在文本逻辑上。"

琪宇同意这一观点。他回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认为最能获得成就感的时刻,是销售人员在服务群里和朋友分享客户的“感谢”的时候。他是一家风险投资服务平台的分析师。他是资本寒冬环境下创投圈诞生的新职业之一。他的角色介于FA和投前咨询之间。他的主要工作是采访付费增值服务的客户,然后对他们的商业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在极少数情况下,他只需要在每一页上做一些修改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他需要在听完客户“咿呀学语”、“缺乏训练”的“模拟路演”后,重新设计一套表达逻辑。
(这些建议是每个反馈的标准)
为了给我解释客户“感谢”的原因,他给我看了销售最近分享的一个群聊截图。对话发生在上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9点。意味着客户“看到意见后清醒了过来”,“终于找到了在一个界面实现BP中三个相对分散的能力的方法”。“真的得是你的专业指导。”
"表达能力是这位企业家的稀缺资源."琪宇觉得现在的创业环境让他的事业,包括“理顺PPT逻辑”的工作技能变得非常重要。“硬科技领域很难拿出差异化的故事。他们项目的核心信息,比如业绩,产能,都可以扎扎实实的量化,放到那里的数据里。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很少有能力把这些数据用简单的方式翻译成白话。”
资深FA从业者对现状的感受比较平静:“(硬技术太多了)很难说这一定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FA来说,大的发挥空间大概意味着大的难度,小的发挥空间大概意味着小的难度。最终的关键是在尽可能增加其吸引力的前提下,保证商业路径的可执行性。”
自己找PPT
我带着东哥的怨念和10多个朋友深入讨论PPT,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总结自己的答案。因为我发现基本上大家都把PPT定位为制作工具,而我曾经把PPT定位为最终产品。
那是2018年。受贾跃亭和罗永浩的启发,我策划了一个类似《爆发》的恶搞视频栏目,将一款号称解决当下“最热话题”的概念产品设定为每周发布。前两期的预设内容分别是实现评论区高效控制和评价的“圣母键盘”和解决雾霾问题的廉价版“新空气零售”。
为了填补这个讽刺,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乐视和锤子科技发布会风格的像素级复刻上,还租了一个影厅模拟PPT演讲环境。
当然,后来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总体规划没有成型。用来嘲讽“空气概念创业”的PPT,真的成了一团“空气”,只能呆在我电脑硬盘的角落里。
但我好像一直没把这段经历理解成失败。现在想想,这个大概率是这两个PPT的功劳。毕竟你看,我很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绪、感悟和逻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就是赛博最廉价最简单的体现吗?

作者:腾越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腾越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