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遇上资本寒冬,2023“药”停不下来
日期:2023-01-02 13:43:51 / 人气:143
虎嗅注:2023年很难说会很美好,但人总是要期待的。
与奥米克隆的斗争是贯穿2022年的宏大叙事,从一个接一个到最后一个月。严格的封控,突然的放开,瞬间完成了历史的转变。
可能没有哪一年像2022年这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和痛苦。以至于我们如此渴望告别2022,又如此渴望2023的到来。
此时,我们正站在疫情三年来最大转变的漩涡中心。全国各地都迎来了大规模的感染。我们咳嗽、发烧、喉咙痛...告别2022,迎接2023,迎接新生。
每年这个时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虎嗅的传统。本文为第三篇。
虎嗅医疗集团出品
作者|陈
编辑|陈一凡
头部|电影《后天》剧照
刘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地球的基础科学研究被关了起来,人类的科技也陷入了停滞。
2022年,医学人正在感受这种绝望。
尽管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创新药物的研发,疫苗和特效药的快速上市,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说明人类对病毒不再是完全无助,但这些都不足以解决制药业最根本的问题。
找到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越来越难,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当低悬的果实已经摘完,基础研究迟迟没有进展,“失败”成为今年临床试验报告中最常见的词条。
在美国,衡量生物技术公司的XBI指数虽然略有回升,但仍保持下降趋势,这也是创新药史上最长的资本寒冬。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生物技术公司都在裁员、破产、出售资产、出售在研药物。尽一切可能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最深的绝望中,未来正露出一线曙光。
癌症疫苗、老年痴呆症药物(老年痴呆症药物)、艾滋病药物、1型糖尿病药物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有望一针治愈疾病的基因疗法已经发展成为新一代技术,可以直接在人体内注射一个基因编辑器,实时编辑错误的人类基因。能够彻底解决“无药可救”问题的蛋白质降解技术(PROTAC)取得了重要突破。泛素可以用来靶向和分解任何蛋白质。
更重要的是,新的技术手段,AI制药技术,类器官技术等。,协助创新药物研发,正在改变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比如Alphaford2解锁了超过2亿个蛋白质结构,这几乎是自然界所有已知的蛋白质;类器官技术正在尝试替代实验动物,解决临床试验失败率高的问题。
都为2023年的创新药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科技之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在引领生物医药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什么会影响2022年生物医药的未来?
突破新药瓶颈仍是一步之遥。
人类既坚强又脆弱。
2022年,还有很多重大的健康问题让我们束手无策,包括老年痴呆症,即老年痴呆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然而,在这些领域,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希望。
首先,老年痴呆症作为一种致病机制只能用假说来解释的疾病,其药物的使用也是近年来各大药企关注的焦点。
2022年11月29日,由薄健和蔡威共同研发的老年痴呆症新药Lecanemab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公布。经过18个月的试验,lecanemab组患者的痴呆评分降至1.21,而安慰剂组患者的痴呆评分为1.66。这种药物使患者的认知下降速度减缓了27%,这也被认为是降低淀粉样β蛋白可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的有力证据。2023年1月6日,FDA将给出最终答案。
虽然之前也有过adunazumab获批但未得到临床认可的案例,也有过对lenkanamab导致脑出血可能性的怀疑,但这一次,我们真的离控制阿尔茨海默病更近了一步。
第二个领域是肿瘤疫苗。肿瘤疫苗的原理是激发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力”,刺激其杀死肿瘤细胞。
肿瘤预防和治疗的疫苗有两种。目前,HPV疫苗是唯一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虽然疫苗方面的研究人员很多,但是自从2010年某产品获批,疗效不如预期之后,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新冠肺炎疫情,mRNA疫苗表现出色,信心才重新燃起。
2022年12月13日,由Moderna研发的mRNA-4157联合科瑞达(俗称K药,默沙东的PD-1抑制剂)进行的预防黑色素瘤术后复发的辅助治疗2b期临床试验达到终点,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4%。根据Moderna的计划,2023年的第三期mRNA-4157试验将覆盖更多的癌症物种。
他们的老对手BioNtech已经宣布将在2030年推出mRNA肿瘤疫苗,同时将把mRNA技术推向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
此外,世界上出现了第四例艾滋病治愈病例;基地编辑疗法,一种正在开发的预防心脏病的药物;号称100%缓解肿瘤的NK细胞疗法,正在给患者和医学发展带来希望。
艾药业业绩依旧亮眼
虽然创新药物的市场表现令人失望,但有助于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的新技术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不断掀起新的投资热潮。
他们的目标是采摘高挂枝头的果实。2022年延续上一年的趋势,AI制药依然是最突出的领域。
2022年7月,DeepMind在官网宣布,他们与欧洲信息研究所合作,通过AlphaFord2成功预测了2亿个蛋白质结构,并且全部开源。据AI制药从业者证实,这彻底改写了生物学,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数字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AI技术正在迅速融入生命科学研究,打破常规研究方法的瓶颈。
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2022年3月,AI与机器人自动化细胞培养平台合作,发现了帕金森病的隐藏特征。AI成功识别了患者的细胞,这是其他设备无法观察到的。这也成为了帕金森患者新的细胞标志物,是发现新的有效药物的基础。
国内的ai制药公司景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也出现了。机器人集群有上百个,是AI超脑的超级手,可以24小时完成实验,为算法收集高精度数据。
中国的白土柯胜等新型制毒力量也在试图通过大模型和“免疫机器人”重塑人类免疫系统,开拓新药研发的边界。
2022年下半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推动减少临床前试验中动物的应用,代之以更现代的方法。
毕竟动物所处的环境和人体不同。即使是基因编辑过的动物,也很难再现人体的疾病环境。所以很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很好,但是在人体上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新药研发失败率高的原因之一。而且近年来食蟹猴等实验动物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也增加了研究成本。
类器官(organic-like)是由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三维培养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人体器官,因此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替代品。
虽然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其困难,但实验动物在短时间内的存在是必要的。器官还是接受中外监管部门的。第三方研究机构新思捷产业研究中心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器官市场规模为5亿美元,2021-2026年全球器官市场将保持18%以上的增速。
虽然新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创新药物研发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AI、芯片、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加入,将为新药研发突破瓶颈提供更多新思路和可能性。
行业迭代升级:泡沫破裂,新技术萌芽。
药物创新的前景是好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个冬天还很长。在中国尤其如此。第一批回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家带回了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好的项目,真正解决了中国人买不起药的问题。
我国的“metoo”新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与同类突破性药物相当),生物类同类药物(生物药中的“仿制药”)不仅成为了很多“高价药”的替代品,还直接降低了进口药的价格。
比如“免疫之王”PD-1,国产药年费用可低至2万多元,进口默沙东药年费用低至14万元,仅为其在美国刚上市时百万美元的零头。
但是,由于国内支付系统难以支撑、同质化和缺乏突破等原因。,这些药物也很难在美国这个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很难打开未来,这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难题。属于小分子的替尼和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时代即将结束。
一种变异的CAR-T和CAR-NK,属于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双抗体,可以大量生产或者不仅仅是对血液肿瘤有效。最热的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等行业正在崛起,与之相呼应的下一代创新药企正在走向台前。
可见,曾经受资本热捧、做后续研究的创新型药企,在资本寒冬中靠卖厂、发展新业务勉强生存发展。
中国ADC成为跨国药企的“热蛋糕”。宇纳康巨石生物制药、科伦泰伯、天京制药、荣昌制药都有总金额数十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的“出牌”项目。
另一个赛道,双抗体药物的势头正好。不久前,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康方生物凭借第二代双抗体PD-1/VEGF拿下了一笔5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交易。西南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双抗市场40亿美元,几年后可翻至807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中国新药审评审批门槛的提高,中国创新药借我药打开国际市场的“窗口期”已经提前关闭。在港“18A”政策刺激下(HKEx在主板上市规则中增加了第18A章,允许部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上市),以“归国科学家+热R&D管道+风险投资/允许买入”模式为主导的套利模式迅速破产。
新一代创新型药企一定要拿出真本事,老老实实研发,单独创新,中国的创新药才能有明天。
作者:腾越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镓锗出口管制合理合法07-11
- 贵州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07-11
- 福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节能...07-11
- 福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节能...07-11